top of page

⏯亞太區社區音樂研討會 - 華語線上研討會▶️

▷▷ 專題對話 | 音樂重現社群 | 12月5日 | 1400 – 1600
王基信(港),史嘉茵(港),孔繁強(港)

主持: 吳文基(台/港)

當談起香港人,我們想到的是誰?除了一個個抗爭意識所建立的身分,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超越邊界,看見、聽見,好好地認識自己以外的人?

王基信與梁以瑚多年來經營慈善社群藝術機構「全人藝動」,近年的水上人、客家、圍頭藝術計劃,採集及二創老人家的歌聲,推廣凋零中的香港文化;史嘉茵是非牟利藝術機構「空城計劃」創辦成員之一,策劃《香村》大碟,讓樂手與村民合作,以多元音樂珍惜香港村落的故事,再帶到世界;孔繁強Billy是香港噪音合作社及迷你噪音創辦人,除了創作和演出,不斷走訪大小工人團體,做長期而深入的培訓,教育出中港無數工人樂隊。

【音樂重現社群】由駐高雄香港社群藝術策劃人吳文基主持,與Samson、阿史及Billy對談音樂如何照亮社群,建立更廣闊的共同體。

----------------------------------------------

f4.png

⏯王基信(香港)

社區藝術的學者、教育工作者,和實踐者。他運用自己在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三方面的經驗,將從事不同媒體的藝術家聚集到香港、中國內地和印度的社區參與式項目當中。他是香港慈善社群藝術機構「全人藝動」的現任主席,在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修讀藝術管理和音樂歷史,並在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系取得博士學位。他曾在各個大專院校教授社區藝術理論與實踐。自2020 年夏季以來,他創立了香港社群藝術文獻錄計劃。

 

⏯史嘉茵(香港)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音響設計。「空城計劃」創辦成員之一,利用香港的廢棄空間去進行文化活動。於2016年策劃並製作「香村」大碟:十對香港獨立音樂人新界東北坪輋、古洞及馬屎埔的村民互相認識,利用村民的故事去創作音樂,把屬於村落的聲音跟音樂齊奏,以音樂讓各界去珍惜來自香港村落的故事。

⏯孔繁強(香港)

社工出身,又稱Billy,筆名「老B」、「凡人」。1998年成立噪音合作社,主要出現於遊行、示威、集會之中,於2007年改組成「迷你噪音」,歌曲明顯關注基層市民及弱勢社群。而改組前後他都一直貫徹多年來與香港及中國勞工團體合作,為勞團提供音樂培訓及工作坊,讓他們創作自己的歌曲,甚至成立自己的樂團。

▶️吳文基(香港/臺灣)

社群文化發展工作者,致力推動藝術充權。曾策劃多個藝術節、研討會及跨文化巡演計劃。專長包括社群音樂、圓圈繪畫、民眾劇場等。 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期間,參與「革命中的廿四小時」行動,以歌曲、文字等紀錄運動中的民眾故事及小歷史,製作歌曲共40首。2016 年起於臺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香港社運中的音樂與社會運動的範式轉移之間的互動關係。

f5.png

⏯亞太區社區音樂研討會 - 華語線上研討會▶️

▷▷ 專題對話 | 人人皆可作樂 | 12月5日 | 1615 – 1830
音樂兒童基金會(港),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港)

主持: 吳文基(台/港)

音樂直接感性的力量大如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全面而普及的教育,培養積極的創造者、評論者、演出者,才能避免落入只能被迫消費單一主旋律的境地。

音樂兒童基金會免費為清貧兒童提供專業音樂及器樂教育,服務超過4000個家庭,不為考試,不為發掘天才,而是讓兒童在音樂裡找到自己的價值;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推廣參與式社群音樂,從生活取材,讓任何背景的民眾皆可集體創作,為自己社區、社群、工作寫出自己的旋律,自己的歌詞,講自己的故事。

【人人皆可作樂】由社群音樂策劃及導師吳文基主持,與音樂兒童基金會音樂總監梁國章Jacky及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項目經理呂家祺David,以工作坊及對談展示音樂普及的核心價值。

----------------------------------------------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香港)

創立於2004年,是一個以實踐社區藝術/民眾文化作為發展策略的藝術組織,打破地域界限,融合社區,致力推動「社區藝術」、「民眾文化」與「藝術治療」,並促進海外交流;一直透過藝術培養人的文化修養,充權,讓人能夠掌握和面對社會的轉變。其工作計劃包括舉辦各種不同的藝術節、電影節、展覽、演出、工作坊、研討會、論壇、培訓、出版等。

 

音樂兒童基金會(香港)

由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及海外音樂學院的專業音樂家組成,致力幫助一些因為家境清貧而無機會接觸音樂的12歲以下兒童,提供免費學習樂器的機會。除了音樂訓練外,服務對象亦獲邀參加合奏樂團或合唱團、演出綵排及作公開演出,他們及其家長包括祖父母等亦會被邀請參加音樂會、工作坊、親子音樂營等。

▶️吳文基(香港/臺灣)

社群文化發展工作者,致力推動藝術充權。曾策劃多個藝術節、研討會及跨文化巡演計劃。專長包括社群音樂、圓圈繪畫、民眾劇場等。 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期間,參與「革命中的廿四小時」行動,以歌曲、文字等紀錄運動中的民眾故事及小歷史,製作歌曲共40首。2016 年起於臺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香港社運中的音樂與社會運動的範式轉移之間的互動關係。

⏯亞太區社區音樂研討會 - 華語線上研討會▶️

▷▷ 專題對話 | 聲音的反抗性 | 2000 – 2200

Damon Chan (F For: 香港音樂抗爭誌 ),Luna Is A Bep(港),何柏存(港), 黃衍仁(港),伍綺琪(港)

主持:黃津珏(港)

當談起香港人,我們想到的是誰?除了一個個抗爭意識所建立的身分,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超越邊界,看見、聽見,好好地認識自己以外的人?

 

王基信與梁以瑚多年來經營慈善社群藝術機構「全人藝動」,近年的水上人、客家、圍頭藝術計劃,採集及二創老人家的歌聲,推廣凋零中的香港文化;史嘉茵是非牟利藝術機構「空城計劃」創辦成員之一,策劃《香村》大碟,讓樂手與村民合作,以多元音樂珍惜香港村落的故事,再帶到世界;孔繁強Billy是香港噪音合作社及迷你噪音創辦人,除了創作和演出,不斷走訪大小工人團體,做長期而深入的培訓,教育出中港無數工人樂隊。

 

【音樂重現社群】由駐高雄香港社群藝術策劃人吳文基主持,與Samson、阿史及Billy對談音樂如何照亮社群,建立更廣闊的共同體。

----------------------------------------------

f6.png

⏯Damon Chan (F For: 香港音樂抗爭誌 )

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現居挪威奧斯陸,日間從事UI、UX和平面設計,晚間則搖身一變成為自由記者,在音樂、文化、旅遊方面均有涉獵,文章刊登於明報、信報等媒體。他是音樂平台3C Music主理人,亦是《F For:香港抗爭音樂誌》計劃的召集人,以非牟利出版的形式,旨在透過音樂,忠實呈現2019至2020年間的香港民主運動。

⏯黃衍仁(香港)

香港獨立音樂人,配樂創作人,演員。主要以粵語創作,歌曲常被標籤為抗議民謠,但自覺此標籤不完全適用。2003年開始玩音樂,至2009年反高鐵時才把累積想表達的慾望抒發。早期的音樂扣緊特定社運議題,2014年後,創作有更宏闊的轉向,更多是情感式,自省和沉澱的狀態。

 

⏯Luna Is A Bep(香港)

香港90後說唱女歌手,大學時主修中文系,於2018年以第一首作品《Everybody's Sleepy》正式出道,以諧趣的歌詞道出香港人們在車上睡覺的疲態眾生相。出道至今音樂作品圍繞著香港社會的人與事,代表作有《麻甩系》、《收成期》、《我想行開下》等。

 

⏯伍綺琪(香港)

言遇劇團聯合藝術總監、美國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心畢業生。喜歡以各種媒介與不同社群相遇、學習、成長。涉足社區藝術範疇包括一人一故事劇場、社區音樂和圓圈繪畫等,2012年參與項目包括《在牆隙種花:一人一故事劇場與世界公民教育計劃》及《社區音樂。唱彈香港地》等。她亦曾應邀到不同學校、非牟利組織教授一人一故事劇場,對象包括具特殊學習需要學生、肢體殘障人士和年青人等。 除擔任導師,亦嘗以研究角度介入社群藝術。

 

⏯何柏存(香港)

社區音樂導師及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者,互聯網音樂人協會會長、聆動空間團員,曾為大樹社區藝術中心聯合藝術總監、。他亦是木棉劇團、 香港神託會後劇團創辦人。何柏存歷年致力於社區音樂工作,近年參與項目包括由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念奴嬌:香江佳人》 社區音樂匯演,以及香港話劇團舉辦的兒童團週年演出——親子論壇劇場《家的感嘆號》等等。

 

▶️黃津珏(香港)

音樂家,藝術家,文化評論人。倫敦大學金匠學院音樂系博士生。他曾經分別在嶺南大學和浸會大學擔任客席講師。喜歡寫作,文章曾見於香港不同報章雜誌及網絡媒體。他曾出版《拆聲》一書,內容圍繞音樂、樂團生態、工廈社區及政府政策等,以多樣的身份探討及評論不同議題,持續不斷的發問精神為讀者提供方向去聆聽具有溫度的香港。

bottom of page